防治白癜风全面升级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782235.html 年,在河北省赤城县马营乡马营村村北的荒地旁,农民白树亮在割草时发现了闪着金光的物体。于是停下了手里的活,从草丛中扒拉出来一块金灿灿的小马造型的金牌和一串绿松石项链,这件事情迅速在当地传开了,找宝的人络绎不绝,但却没人能碰上如白树亮那般的运气,文物部门收到消息后,从白树亮手中征集到了两件宝贝,收藏于赤城县博物馆内。 金马长5.5厘米,宽4厘米,重20.4克,为纯金打造的侧面造型,马头向右,背面有两钮,专家推断应是一件配饰,可以缝或绑在衣服上。马的前额有突出物,初步断定应为缨穗(扎起来的马鬃),马蹄直立,两个后腿重叠,造型彪悍,英姿凛凛。 而项链则是绿松石和骨管穿成的,绿松石绿中泛黑,整体呈不规则状,经河北省文物局文物鉴定组鉴定,金马被定为一级文物,项链则被认定为三级文物。 关于配饰归属:先匈奴文化or鲜卑? 历史上以动物形象制作金属牌饰的做法大约出现在西周时期的北方地区,有专家认为金马配饰应属于春秋时期的鄂尔多斯青铜文化,也叫先匈奴文化。 但这一观点立即遭到了质疑,首先,从功能上来看,金马饰牌背部有穿钮,是可以将其缝在衣服上或者其他物品上的,而目前已知的出土在鄂尔多斯地区的类似饰牌是不具备这样的功能的,多是扣在腰带上或者挂在腰间的。 其次,从分布地区上来看,鄂尔多斯文化始终没有越过张家口一线,一直沿着秦赵长城分布,发现于赤城县的金马饰牌在地域上不属于前者。 那么这块金马牌饰到底属于哪个年代?是什么人制作的它? 马前额的突出物缨穗提供了证据,古代骑手们会经常将马头上的鬃毛细心梳理进行打扮,在两耳之间的前额上梳一个鬃髻,比如甘肃武威晋代墓葬中的“铜奔马”造型,秦汉时期铜马、陶马等,再比如辽代壁画中马前额会有各种各样的造型等等。 金马饰牌马前额虽然比较奇特,不过也有何它相似的出土文物,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右后旗三道湾墓地曾出土四件马型饰牌,一件为单匹立马,其他三件都是双马造型,但无一例外前额都有和赤城县金马饰牌一样的鬃髻,同样背部也有穿钮,形制和风格基本没有差异。 三道湾墓地是东汉晚期南迁的鲜卑人墓葬,那么赤城县金马饰牌大致应该也是属于这个阶段。这一时期曾经强大的草原霸主匈奴已经被鲜卑所取代,他们也成为了蒙古草原的新主人,而赤城县正是鲜卑人活动的势力范围。 当然了,这些都只是专家们的推断,金马饰牌当时的埋葬情况已经很难去了解到了,但文化的传承却能在它身上看到延续,相同形象的马形牌饰同样也出现在了青海地区,那可能和西迁的慕容鲜卑吐谷浑有关,契丹壁画中的马如果把辫稍散开变就是金马饰牌中鬃髻的样子了。 文献中的鲜卑神话 史料记载,东汉后期拓跋鲜卑南迁匈奴旧地,道路难行,人们打起了退堂鼓,这时候出现了一只外形似马、叫声如牛的神兽带领鲜卑人走出了困境,从此以后鲜卑人就将此神兽作为了本民族的神相。贫富以马之多寡区分,“其富以马、其强以兵”。 或许金马就是依此神话故事中的神兽为原型,那么那个所谓的鬃髻会不会是神兽所独有的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20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