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范围 这里所指的内蒙古地区的范围,在阴山山脉以北,阿拉善高原以东,大兴安岭南段以西,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在地貌单元上西部为内蒙古的巴彦淖尔高原,中部是乌兰察布高原,东部是锡林郭勒高原以及河北省的张北高原。 二、内流水系 内蒙古中部地区的河流不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黄河、永定河、滦河、西辽河和嫩江等5个外流水系,也不包括内陆河水系的弱水(额济纳河)水系。 塔布河 实际上只包括乌拉盖尔河、塔布河、黄旗海和岱海以及其他一些小水系。 在行政区划上,分别属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巴彦淖尔盟、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及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的范围,总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 三、温带草原景观 内蒙古地区的河流流域,位于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为~毫米,由东向西逐渐减少。因此大部分属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区,仅最西部属于干旱的荒漠地区。 境内为高原地貌,地势起伏比较平缓,包括周边在内没有高大山脉的分布,所以自然景观的垂直地带性规律很不显著。 与西面的干旱区相比,虽然平原地区的年降水量要多一些,在东部地区可以进行早作,但因没有高山迎风面降水及高山积雪融水,无论是单位面积的年降水总量或者是河川径流总量,都比西北干旱区要小得多。 所以中国河网密度最小的地区并不在干旱地区而在内蒙古的内陆河地区(沙漠地区除外)。 虽然如此,年降水量足够维持牧草的生长。尽管没有大片的天然森林,但一望无际平坦的草原,却是发展收业生产的理想场所,所以这里是我国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四、农牧业的发展情况 这一区域共同居住着蒙、汉、回、满等三十多个民族,农牧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3.4%。 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是:可利用的牧场面积占总面积的74.8%,耕地面积只占5%,其余为沙漠、戈壁和水面、城镇等其他土地。 畜牧业,包括牛、马、羊和骆驼等是内蒙古草原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大性畜只占15%,小性畜占85%。牲畜中有著名的乌珠穆沁马,肥尾绵羊等优良品种。近年来牧畜的周转率和商品率都有较大的提高。 本地区今后的发展,仍然要以畜牧业为主。要提高草场的载畜量,解决缺水是关健问题之一。 水资源开发量也逐年增加,开发的水源以地表水为主发展到地表水、地下水全面利用,服务对象由农田灌溉为主到大农业的全面利用。 水利工程措施也由简单的河流引水发展到扬水、水库蓄水、并渠结合,喷灌、滴灌等等。本地区共建成大中小型水库余座,总库容50亿立方米。公顷以上灌区约处,设计灌面积多万公顷。配套机电井10万多眼,修建主要堤防0余千米,水士保持初步治理面积近70万公顷。 通过以上的工程措施,共发展有效灌溉面积多万公顷,其中保证灌溉面积约70万公顷,喷灌1万多公顷,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约70万公质。 治涝排水面积15万公顷,盐碱地治理面积20多万公顷。所有这些工程,对改善工农业生产条件,抗御自然灾害,促进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喜欢本内容的欢迎点赞、转发+评论,我们下期再见! #地理知识分享#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5812.html |